通遼市黨政考察團赴阿拉善學習考察
添加時間:2015年10月15日
新聞來源:
瀏覽次數:
過去對阿拉善的了解,多停留在旅游的層面上。神奇而廣袤的阿拉善,是神舟飛船升起的故鄉,是祖國北疆的生態和安全屏障,是中國觀賞石之城,擁有全國唯一的沙漠世界地質公園…… 8月18日,當我們跟隨市黨政考察團走進蒼天圣地阿拉善,看到這里不但是令人神往的旅游勝地,更是一座強勁崛起的沙海之城。阿拉善,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正演繹波瀾壯闊、氣勢雄渾的多彩畫卷。
循環經濟引領工業發展
走進阿拉善經濟開發區,考察團成員發出了由衷的贊嘆,這就是阿拉善經濟開發區嗎?透過車窗,映入眼簾的景象徹底顛覆了人們對阿拉善的傳統印象。集中連片的工業企業在道路兩側林立,一家家企業的生產流水線正在加緊生產。講解員介紹,作為阿拉善盟工業經濟的“龍頭”,阿拉善經濟開發區擁有目前世界最大的蘭太金屬鈉廠、亞洲最大的靛藍粉生產基地——西北染料廠、我國西部最大的煤炭配送中心——慶華集團物流中心,是自治區“十強”工業園區、生態工業園區示范點、重點循環工業示范園區和自治區首批命名的新能源化工產業基地——世界最大、亞洲最大、西部最大——阿拉善的眼界和胸襟氣吞山河。
坐落在阿拉善經濟開發區內的烏斯太工業園區,在市場環境、生態條件十分惡劣的條件下,多年鍥而不舍走循環經濟發展之路,做成了全區循環經濟工業示范園區。內蒙古慶華集團是循環經濟工業園區的龍頭。該企業成立于2000年8月,現已發展成為一家集采礦、選礦、煤化工、建材、物流、進出口貿易和房地產開發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民營獨資企業。
2007年,內蒙古慶華集團開發的廢氣轉化技術在煤化工行業引起一場思想上的“地震”。他們為了處理新上馬的搗固焦項目所產生的焦爐煤氣,使其不再被白白燃燒掉,自主研發出了焦爐煤氣制甲醇的延伸技術。據測算,1噸焦炭可產生0.2噸甲醇,當時的產值就達4億元/年。廢物利用的利潤竟高于焦炭的價值。這項技術的開發成功,是焦炭行業的一場技術革命,它不但解決了困擾焦炭行業多年的廢氣污染問題,還化廢為寶,延長了產業鏈條,慶華集團由此在國內外名聲大振。
慶華集團不僅僅在這一個項目上實現了循環發展,而是從原煤入廠到生產終止把廢渣、粉煤灰制成磚,整個產業流程保持了清潔生產,真正實現了零排放,慶華集團也因此被列為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點企業。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內蒙古慶華集團走出了一條“低消耗、低污染、可持續、能循環”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先后被評為“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國家百強煤炭企業”,連續5年榮獲自治區“誠信企業”稱號。
更讓人敬佩的是,企業雖然走在了循環發展的前列,但是慶華集團并沒有滿足于西部第一的現狀,他們正在全力以赴描繪,把煤化工產業鏈條做到世界第一的發展藍圖。
除了各個產業鏈的單獨循環,阿拉善經濟開發區還努力尋找鹽、煤化工的結合點,以實現開發區的整體循環。2007年,開發區從鄂爾多斯協調引進了天然氣,并以染料項目等精細化工為紐帶,讓鹽、煤化工終于握手。不僅打通了所有產業鏈的關節點,也填補了自治區天然氣化工的空白。阿拉善經濟開發區目前已經形成了煤焦化、煤氣化延伸加工循環產業鏈,搗固焦、甲醇、烯烴、芳烴、聚丙烯、醋酸脂、炭纖維、活性炭等形成了上下游一體化、多種系列并重、企業內部小循環、企業之間中循環、園區大循環的循環經濟發展格局。
阿拉善經濟開發區的循環經濟發展格局,令考察成員眼界大開,思路大開。相比之下,我市建立的一些循環工業園區,雖然初步建立起了幾條循環產業鏈,但是和阿拉善經濟開發區相比較,還存在著巨大差距。大家紛紛表示:我們要揚長避短,奮起直追。在霍林郭勒市積極構筑以煤電鋁及鋁后加工為主體,以煤電硅及光伏產業、煤化工為兩翼的循環經濟發展架構,大手筆構作、大力度推進煤電鋁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建設,鍛造新的經濟增長極。要結合企業的“新、擴、改”項目,找準企業間循環發展的結合點,拉長產業鏈條,實現循環發展。
特色產業提升傳統農牧業
在阿拉善,提起內蒙古金沙苑生態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們硬是在騰格里沙漠深處,打造出一片綠色生態農業。
內蒙古金沙苑生態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是以沙漠生態綜合治理、農牧業綜合開發加工為主的產業化生態工程企業,是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項目區建設包括葡萄種植基地、葡萄酒加工基地、現代化舍飼養殖基地、防風固沙生態林基地以及休閑度假生態旅游基地。
他們把沙漠生態治理和綠色生態產業有機結合,按照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物模式,強調項目間的循環利用和相互依存,以治理沙漠、恢復生態環境為紐帶,開始大力發展以釀酒葡萄為中心的特色生態產業,創建葡萄種植、加工、貿易、科研為一體的生產加工企業。在沙漠治理過程中,變害為利,把昔日縱橫肆虐的沙漠改造為高效綠色生態優勢產業基地。2012年,企業實現產值6000萬元,銷售收入4000萬元,上繳稅金800萬元。
昔日,掠奪式的畜牧業生產方式和惡劣的自然條件讓阿拉善人面臨著生存危機。今天,阿拉善盟扣緊農牧特色優勢產業的“金腰帶”,著力從傳統型農牧業向特色型農牧業轉型,做強綠洲肉羊、綠色蔬菜、特色沙產業等主導產業,從而實現產業升級,進而帶動農牧民增收。現在,阿拉善以牧草資源豐足為基礎的沙漠綠洲肉羊(牛豬雞)養殖產業已經占有全盟第一產業的半壁江山;依據地域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空氣、水源清潔,土壤無污染等有利條件,阿拉善盟在農業發展條件較好的阿左旗巴彥浩特鎮和孿井灘農業開發區發展集約型、節水型、高效型的綠色有機蔬菜種植業,讓近4萬農牧民從中受益;實施的百萬畝梭梭蓯蓉產業基地,以“公司+農戶+科技”的方式組織農牧民種植蓯蓉。引進相關企業建設葡萄園,建設年產3萬噸葡萄酒廠,形成種植、加工、營銷一條龍的生態產業鏈,目前,阿拉善已經培育出10萬畝優質肉蓯蓉繁育基地,種植葡萄2萬多畝。在阿拉善的藍圖中,明天的阿拉善沙漠將是一處集大漠奧秘、葡萄園風情、葡萄酒莊、現代生態農牧業、高級度假酒店等為一體的獨特觀光旅游勝地。阿拉善要建設“中國的迪拜”。
阿拉善用特色產業提升傳統農牧業的發展路子給考察團留下的是對過去的審視與對未來的思考。大家一致認為,從科爾沁沙地的綜合治理到奈曼旗的沙地種植、沙地養殖,沙產業發展——我們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和阿拉善比較,無論是理念上,還是產業的層次上都有明顯的不足。在沙產業領域,我市和阿拉善一樣,有著共同的研究課題,兩地合作的空間非常廣闊。在推動傳統農牧業轉型升級,治理科爾沁沙地方面,我們應該借鑒阿拉善用特色產業提升傳統農牧業,以“公司+農戶+科技”的方式治理沙漠的經驗,讓我們的農牧業在轉型升級中,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短評 :發展需要“真功夫”
阿拉善人在大漠中打造出循環經濟工業園,開辟出綠色生態農業,正在描繪著更加燦爛的發展藍圖。透視阿拉善的發展,我們看到的是他們科學發展的真功夫。他們不搞花拳繡腿,不喊口號,不爭論,不自滿,瞄準全國、瞄準世界爭一流的眼界和胸襟令人欽佩。發展的真功夫就是高屋建瓴的決策力,上下齊心,雷厲風行的執行力。正是因為他們有發展的真功夫,在大漠中建起了國內領先的循環經濟園區,用特色產業引領了傳統農牧業實現轉型升級。就我市而言,在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引領下,我們的經濟總量、發展速度、發展質量均處于自治區第二方陣的前列,蒙東的龍頭。但是我們沒有絲毫驕傲自滿的本錢,發展路上前有標兵,后有追兵,時不我待。我們不加快發展,就隨時有被其它地區超過的危險。走進阿拉善,我們獲得最大啟示就是發展需要真功夫!